今年3月,全国各地逐步复产复工之初,新大陆参与研发的全国统一健康码全面上线,为跨省复工大潮下全国疫情攻坚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的能力保障。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大陆科技集团CEO王晶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大陆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实业报国’的发展道路。”本次两会上,她紧密围绕“以人为本”思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话题,重点关注数字公民、新型举国创新机制、区块链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您在两会上多次提及“数字公民”理念,过去几年公司也积极推动,并深度参与了我国的CTID等公民数字化工程的摸索论证与系统建设工作,请为我们介绍一下“数字公民”的思考背景。
王晶:在治理现代化体系中,人是治理主体和第一要素。要改变过去以“自上而下”行政命令为主、围绕着“事”的国家管控和管理模式,构建以人民为中心“正本清源”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能力,首先必须补齐“人”的数字化短板。“数字公民”是“数字中国”的底座,是数字世界治理的基石,更是为民服务的“根”,通过推进“数字公民”建设实现“人”的数字化,通过“数字公民”赋予百姓一个权威可信的数字身份,就如同拥有一把可以打开所有数字化服务场景大门的万能钥匙,不必再费力证明“我是我”,让社会治理重新回到“为人民服务”的本质上来。
“数字公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国家可信数字身份认证体系,有了它“数字公民”才会诞生,公民需求和痛点才能可感知、可识别,轻松实现“一趟都不用跑”,有效解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证券时报记者:能否介绍一下您在本届两会《关于“加速推进数字公民建设”的提案》主要内容?
王晶:提案从疫情所暴露出社会治理的重重矛盾和短板入手,分析当前数字治理的困境,探究背后根本原因,旨在解决公民可信数字身份根源法定、隐私保护和安全交互难题,具体建议有以下四点:
一、统筹规划,构建国家“可信数字身份+”服务体系。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可信数字身份管理和运作,解决“权威”出自多门的管理困境。
二、保障安全,“完善法律”和“技术手段”两手抓。在法律层面,明确可信数字身份法律效应可等同实体身份证件;在技术层面,制定国家标准,强调与法定身份证件一一映射,强调统一数据封装与使用安全二维码,加强隐私保护。
三、打破孤岛,严管各生态自行运作可信数字身份。以法律和行政强制力,取消各生态圈自行运作公民数字身份的权限,将散落各“孤岛”的可信数字身份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统一运作。
四、全面铺开,深度融入“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建议依托“可信数字身份+”实现“人证码”合一,以个人授权驱动数据流动,打穿壁垒,通过数据的汇集和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让“智慧城市”的建设能真正围绕着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证券时报记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正对我国科技行业提出更大挑战,您的提案《关于以“数字中国”战略为引领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提案》是基于哪些考虑?有哪些建议?
王晶:今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启动之年,以“数字中国”为引擎和抓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非常关键,科技治理变革的关键在于体制创新,以举国之力推动和保障尤为关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新型举国创新”理念,中央最近再次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我认为,面对全球数字科技挑战,面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压力,“数字中国”正是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最迫切领域,具有带动与示范作用。具体有以下五点建议:
一、思想层:以“数字中国”引领举国创新体系。以“数字中国”为引领,构建创新主体与国家战略、民生福祉同频共振“上下同欲”机制,推动创新聚集“数字中国”,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同发挥好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让各种力量都成为创新源泉。
二、体系层:在“数字中国”锚定创新主体使命。当前,企业科研力量还未充分激活。国家级科技项目中,企业承担不到20%,发达国家可达60%。建议建立龙头数字科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发挥牵引作用;将项目与经费向科技央企和重点民企倾斜;支持企业建设国家实验室;建立数字中国投资基金和前沿科创基地等。
三、机制层:让大型企业在数字中国建设中机制优先。如今,国家最缺的是核心技术,应给从事核心技术研发的企业和人才最优税收政策。建议以税收改革为抓手,加大企业持续创新投入激励。对研发投入占比高的高新企业、新成立的数字科技企业、已具备一定规模的科技企业等,给予更大幅度的减税降费支持,给予投资数字科技的资金税收优惠,对关键技术人才也实行个人所得税的减免。
四、实践层:以“新基建”为创新提供市场动力源泉。关键技术攻关投入巨大,要形成“开发—市场回报—再投入”良性循环。建议将企业科研投入占比等指标纳入新基建项目、政府设备采购主体遴选标准,优选技术自主、安全可控、持续攻关的企业承担。
五、人才层:让“数字中国”锤炼年轻科创人才。建议以“数字中国”人才培养为抓手,构建年轻人承担攻关的科研人才体系,设立数字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鼓励企业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承担,同时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