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随着扫码支付的诞生、移动支付的爆发,国内现金交易骤减,中国步入无现金社会的进程明显加速。与此同时,随着网联的设立,牌照、反洗钱、备付金、九六费改等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国家对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监管强化,第三方支付行业开始走上合规发展之路。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202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交易规模已经达到230万亿元。在C端形成了以支付宝、财付通(主要指微信支付)为首的双寡头格局,在B端也不乏联动优势、拉卡拉、连连支付等多家支付平台,聚合支付具备兼容性高、流量积累多等优势,也开始崭露头角。据清科研究中心私募通数据,2014-2018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共披露投资事件163起,其中披露投资金额的事件有127起,总披露投资额达191.19亿元,平均投资金额达到1.51亿元,同时印度、美国等海外市场也受到资本方关注。此外,为获得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行业并购交易也时有发生。
第三方支付业务类型较多,是科技金融的基础
根据2010年央行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指非金融机构作为商户与消费者的支付中介,通过网联对接而促成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网络支付模式。随着网联的接入,第三方支付行业已形成由央行监管,链接用户、第三方支付平台、银行间系统、商户的服务闭环。
通过联系商户与消费者,第三方支付企业可以掌握所有的交易信息,且拥有第三方支付账户资金,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具备监管严厉、重视培养用户习惯、重视流量导入等特点,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壮大后,可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这往往也是其盈利最丰厚的环节。此外,第三方支付交易数据的积累,有助于央行实现大数据征信,从而有效控制科技金融的风险。
图表1中国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简图
来源:清科研究中心据公开资料整理
第三方支付业务类型较多,主要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支付、银行卡收单、其他支付方式(主要指跨境支付)等。近年来,网络支付发展最为迅速。从服务对象来看,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支付中介,主要服务对象有以广大消费者为代表的C端用户,以及以商户、企业等为代表的B端商户。
随着支付宝的迅速扩张、微信红包的爆发,支付宝和财付通(微信支付)逐渐成为面对C端用户的优质平台。同时,在B端也不乏联动优势、拉卡拉、连连支付等多家支付平台,其中拉卡拉已于2019年4月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第三方支付方式的便捷性、快速性使其逐渐成为支付市场主流,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此外,第四方支付--聚合支付具备兼容性高、流量积累多等优势,也开始崭露头角。
图表2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大事件
来源:清科研究中心据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综合支付交易规模达230.4万亿元,移动支付增长迅速
近年来,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迅速,201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达到32.2万亿元,同比增长90.3%,2018年已达到230.4万亿元,同比增长48.8%。预计2021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将接近480万亿元。
随着支付企业对线下移动支付场景的持续投入,加之二维码支付技术的发展,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迅速增长,且在整体交易规模中所占比例连续五年上升,2018年这一比例已达到71%。近年来,除受政策推动、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互联网发展等因素影响外,更有第三方支付企业通过设备创新升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驱动行业快速壮大并不断分化,并进一步促使移动支付渗入长尾人群。
图表3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市场规模分布
来源:清科研究中心据公开资料整理
在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和财付通(主要指腾讯旗下微信支付)已占据绝对优势。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19年,微信的用户已经突破11.5亿,支付宝的用户达到12亿之多,两家已成为行业内的巨无霸,C端市场也几乎被这两家分割殆尽。从二者发展模式看,支付宝和财付通均在立足自身核心优势的基础上,向银行、保险、消费、出行、娱乐等领域进行合作、投资、并购、整合、延伸,大有构建综合金融服务商之势。从企业基因看,以淘宝起家的支付宝,更聚焦于商业服务本身的发展特点,同时实行技术出海战略,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购买股份、合并或组建合资公司的方式,瞄准海外旅游人群和海外客户;与支付宝迅速布局全面金融体系不同,虽然腾讯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财付通获得支付牌照,但更多深耕于以微信为基础的社交支付,直到2014年才开始搭建互联网理财平台,综合金融布局稍显落后,但从社交引流来看,财付通显然更胜一筹。
图表4支付宝在海外市场的合作&布局情况
来源:公司年报,恒大研究院,清科研究中心整理
在C端市场,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地位已难以撼动,许多企业逐步开始发力B端,以谋求更多的市场份额。例如,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联合发起成立的联动优势,专业为金融机构和产业升级提供服务,主要客户有中铁集团、北京市政交通公司等;2019年上市的拉卡拉也是聚焦B端业务的代表,其主要为餐饮、零售、保险、教育、旅游等行业的商户提供服务。
在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样化的用户支付需求,促使线下商户必须获取多元交易收款的能力,聚合支付应运而生。聚合支付又被称为“第四方支付”,其通过将多个第三方支付的接口接入,做成一个聚合平台,帮助商家和用户达成交易,提升第三方支付效率。目前市面上出现的聚合平台有收钱吧、乐惠、钱方好近等。随着聚合支付平台流量积累、服务客群增加以及未来各类新技术的加持,聚合支付平台将具备更多提供增值服务的优势,可通过广告、粉丝运营、金融、电商等内容运营,深入线下实体店,为实体经济赋能。
2014-2018年行业披露投资近200亿元,集中在京沪浙广区域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202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14-2018年,第三方支付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163起,其中披露投资金额的事件数有127起,总披露投资额达191.19亿元,平均投资金额达到1.51亿元。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单起事件的投资金额多在1000万元-1亿元区间,共有投资事件63起,占比达38.7%。此外,披露投资金额在1亿元以上的事件有39起,占比23.9%,其中超过4亿元的投资事件有10起。
图表5 2014-2018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投资情况统计
来源:私募通,2019.03
从投资轮次看,2014-2018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投资集中于A轮和B轮。其中,A轮披露投资事件达55起,占比33.7%,披露总投资金额29.14亿元,占比15.2%;B轮投资事件27起,仅有A轮一半左右,但因单起投资额相对较大,总披露投资额36.3亿元,占比19.0%。从投资阶段看,期间行业扩张期企业的披露投资事件数最多,有60起,占比达到36.8%;成熟期披露投资事件数较少,但因单笔投资金额较大,总披露投资金额98.96亿元,占比51.8%。从投资地域看,受资企业集中分布于中部城市、沿海沿江地区,主要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地区,四地披露总案例数占比86%,总金额占比95%。
从并购交易看,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并购交易数量不多,企业间并购的目的主要是为获得支付牌照。2014-2018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共完成26起并购交易,其中披露并购金额的事件有24起,披露总并购金额81.74亿元,以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两个领域完成的并购事件数、并购交易金额居多。代表性的事件有:万达商业以20亿元收购快钱68.7%的股权、美团点评全资收购钱袋宝(金额未知)、新力金融以23.79亿元全资收购海科融通等。
图表6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近年代表性并购事件列表
来源:私募通2019.3,清科研究中心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经历现金支付为主、大额现金交易减少、线上交易场景增多、小额现金交易减少和移动支付爆发等阶段,中国的支付行业已领先世界。在扫码支付及生物识别支付技术的发展推动下,中国未来有望逐步走入“无现金社会”。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未来人们将更加倾向于使用便捷、方便、快速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声纹、虹膜、刷脸、无感支付等新型技术的发展也将赋能第三方支付,深化无现金社会的进程。
支付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产品或单一平台的竞争,更多是致力于打造具备极强生存能力,可进一步对抗复杂风险的商业模式。总的来看,未来能够做大做强的支付企业需具备灵活丰富的商业形态,通过从运营单一产品或单一平台向多元化布局、集团化运营、生态化发展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