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高速增长同时又尚未被巨头垄断的蓝海市场,跨境支付领域引起各路资本的觊觎。
近日,总部位于香港的跨境支付公司空中云汇(Airwallex)宣布完成1.6亿美元D轮融资,新投资方澳新银行(ANZi Ventures)与Salesforce Venture领投,老股东腾讯、DST Global、红杉中国、高瓴创投、维港投资继续跟投。
公开资料显示,空中云汇最初于2015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成立,后将总部迁至中国香港,目前已在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在内的全球各大城市设立了10处办公室。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全球收款、国际付款、货币兑换,主要服务跨境电商、在线旅游、物流、教育与留学、金融机构、数字营销、线上娱乐等7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与空中云汇渊源颇深,作为后者最主要的投资方之一,腾讯自2017年5月领投空中云汇A轮融资,此后便一直跟投,两家公司在境外微信收单上展开紧密合作。在业界看来,投资空中云汇是腾讯布局海外支付业务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方面,频频收获资本青睐,五年内融资超过3.6亿美元,空中云汇的成长速度令同行侧目;另一方面,跨境支付赛道玩家蜂拥而至,牌照准入的高门槛,洗钱犯罪的高风险,以及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也给正在加快推进全球化布局的空中云汇提出了挑战。
据了解,在重点布局的中国市场,空中云汇尚未获得牌照,而国内跨境支付市场的大门是否会向境外支付机构敞开,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针对公司接下来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以及相应跨境支付牌照的申请进展,《华夏时报》记者向空中云汇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跨境支付领域时势造英雄
“传统的跨境支付由SWIFT网络(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完成,这一网络建立于1973年,时效慢且透明度低,使用一次的费用很高,适合大额、低频的交易。”空中云汇CEO Jack Zhang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目前的银行和支付公司只关注大企业客户,并没有考虑到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跨境交易需求。”
事实也确实如此,传统跨境支付模式所存在的弊病,使得不少中小型企业在进行跨境交易的过程中受到交易费率高、到账慢、不透明等问题的困扰。
深圳跨境支付行业从业人士林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SWIFT可视为一个连接了全球主流银行的网络,虽然覆盖范围广,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是成本高,一笔汇款收费大约是20美金—30美金加上1%手续费,另外由于经过多个环节流转,如果遇到反洗钱抽查,容易出现时效延长和汇损等问题。”
针对上述痛点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跨境支付赛道涌现出一大批新玩家,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技术造诣往往是这些跨境支付机构对外标榜的硬实力。
空中云汇的做法是,公司自主研发了一套外汇交易系统,利用算法技术、大数据分析和量化模型,通过外汇做市进行实时锁汇,以外汇中间价的形式,减小汇率浮动的风险。
另外,为提升交易效率并降低成本,空中云汇采取的方式是绕开SWIFT系统,转而搭建全球性清算网络,采用虚拟账户的形式,进行点对点直接结算。
“只要有市场需求便会有企业来满足,跨境电商规模的高速增长,中小外贸企业的快速壮大,催生了巨大的跨境支付市场需求。”林琳在接受采访时认为。
据企名片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6月期间,中国已累计出现106家跨境支付创业公司,其中42个项目获得融资,超过116家投资机构参与。
另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公布的数据,2018年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互联网交易金额超过4900亿元,比2017年增长55%。业界认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实施,中国跨境支付行业迎来巨大的机遇。
外来跨境支付机构来华“难念经”
“相比于国内从事跨境支付业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境外跨境支付机构更具有优势。”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认为。
但与此同时,在跨境支付领域,合规是大前提,在不同地域合规展业的首要条件便是具有相应的跨境支付牌照或资质。
作为一家试图实现全球布局的跨境支付企业,据官网披露的信息,空中云汇的业务覆盖130多个国家、50多个币种,但仅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持有相关金融监管牌照。
在重点布局的中国市场,空中云汇迟迟未能获得相应的牌照。去年12月,空中云汇卷入一起千万美元的“诈骗案”,相关媒体披露,空中云汇一直在加紧D轮融资,而融资款项的一个重要用途即是用于运作国内的第三方支付牌照。
在这之前,空中云汇已经因未持有牌照而在华开展业务惹到了麻烦。2019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向银行及支付机构发文,对空中云汇涉嫌违规办理外汇支付业务予以通报,这起事件随之在跨境支付行业引发热议。直到2019年10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名单进行更新,空中云汇才被移除出“黑名单”。
针对跨境支付领域“无证展业”的合规问题,监管层的态度逐渐明确。去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公开强调,跨境交付模式金融服务必须持牌经营,金融牌照必须要有国界。“如果企业拿了A国的牌照,没有在B国拿牌照就给B国消费者投资者跨境提供金融服务,是无照经营。”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对于中国国内的客户,空中云汇主要通过和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而境外牌照国家客户则采取直连机构的形式。实际来看,忽略政策风险不谈,这种做法多少限制住了空中云汇的业务扩张速度。
例如,今年一季度,空中云汇与VISA共同推出了一款名为“无界”(Airwallex Borderless Card)的企业虚拟卡产品,可批量实现多币种付款,帮助企业节约跨境支付成本。但这一产品目前仅确定能在澳大利亚、中国香港、英国等市场推出,原因是在上述国家和地区均持有相关牌照。
需要指出的是,监管部门对于跨境支付的严监管背后更多是出于反洗钱的风险考虑。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跨境支付资金需经过平台方、商业银行、央行、外汇机构等多个节点,反洗钱的难度更大。
“做这项业务需要满足多个不同国家的监管要求,对跨境支付机构的风控实力,技术实力有非常高的要求。”黄大智指出。
疫情带来市场与政策的双重不确定性
相比于国内第三方支付公司,专门从事跨境支付业务的机构受到疫情的冲击显得更为直接和深远。
“在国内很多持牌支付公司,跨境支付业务只占一小部分,对于整体的营收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林琳向记者透露,这次疫情导致外贸停滞,跨境支付需求降低,专门从事这项业务的机构遭遇的损失会很严重。
鉴于跨境支付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低费率甚至零费率成为一些机构抢夺市场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空中云汇也不例外,即宣布对于跨境提现至中国大陆的客户,可减免四大基本费率,包括开户费率、收款费率、换汇汇率和提现费率;另外,公司近期还将赠送一批0费率的收款账户。
“费率是跨境支付机构的主要收入,但来自费率的收入,其实难以覆盖其运营和地推成本。”林琳认为,这种靠低费率甚至零费率争夺市场的行为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除了当前市场的不确定之外,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0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明确提出定制《跨境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业内人士认为,上述管理办法的推出将推动跨境支付持牌经营目标的进一步落实。
支付产业网创始人刘刚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在《跨境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出台之前,目前那些无牌机构只能通过并购已有资质的机构才能获得许可。除此以外,很难有其他方式拿到入场券。”
记者了解到,一般来说,要在国内开展跨境支付业务,支付机构需要拥有三方面资质:第三方支付牌照、跨境人民币业务资质、跨境外币支付牌照。
此前有媒体披露,空中云汇早有获取牌照的意愿,但国内跨境支付市场的大门是否会向境外支付机构敞开?这无疑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