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说起菠菜,相信无数人都会义愤填膺,或是被害的家破人亡,或是被害的身败名裂,而近日国内著名孔姓男子被全球最大的菠菜集团追债的事,更是让菠菜这个话题重新成为了社会热点。
不过三观君我是从来不菠菜的,究其原因也简单的很,四个字足以概括—“逢赌必输”。小时候跟村里的小伙伴们打斗地主,五十K,一块钱一把,半天下来我也能输掉好几十块。最终迫于无奈,红包败尽,我便自认没有菠菜天赋,永久性告别了赌坛。从此,中国有没有少一个赌神我不知道,但是至少多了一个嬉笑怒骂谈历史,抖抖机灵说文化的人。
谈到文化,虽然很多人恨菠菜,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同样也有很多人热爱菠菜,钟情菠菜,甚至无赌不欢,特别还是中国人。著名的《财富》杂志曾撰文说:不走进澳门金沙这样的地方,就无法真正体会到中国人对于菠菜的执迷。
而大街小巷里永远人满为患,烟雾缭绕的棋牌室,也正述说着这一现象。令更多人大跌眼镜的是,其实菠菜文化早在殷纣王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华夏大地了,那个时候,人们称之为“古博戏”。
虽然人们现在很难说清“古博戏”(中国古代民间菠菜游戏)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但是在有史可查的“六博”(陆博)中,其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殷纣王之前。而六博的玩法呢?
在《颜氏家训·博艺》的记载中,中国的古博戏又分大博和小博。可惜非常抱歉,由于年代太过于久远,大博的具体玩法早就失传了,在隋代鲍宏的《博经》则记载了小博的玩法,“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
六博戏是中国古代博弈菠菜游戏之祖,最早可能是用于兵法演算,并盛行春秋战国末年。最后民间开始用钱币来结算胜负,才成为菠菜娱乐的工具。而之所以称古博戏为中国博弈游戏之祖,除了其产生年代久远之外,包括之后的象棋,樗蒲,骰子等皆或是结合外来游戏所演化而来,或是直接从六博推演而来(既象棋)。
博戏不仅仅让古人废寝忘食,倾家荡产,在汉代更是衍生出了“博徒”一词用以称呼,也就是现代汉语中的“玩家”。而《盐铁论·授时》中一句“博戏驰逐之徒,皆富人子弟”,则更是点明了古代玩菠菜那可是要花大钱的,非富豪不敢接触。
作为中国博戏之祖,六博以及其衍生的诸如象棋等足足从商周时期统治到了两汉末年,到了魏晋之后,名大夫阶层的崛起使得中国的博戏再次产生一个高峰期,各种花样诸如樗蒲、围棋、双陆等陆续登上赌桌。而唐朝的骰子,宋代的骨牌(宣和牌),蒙元的蹴鞠,大明的马吊(麻将),满清的洋赌,他们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甚至改变了中国人的诸多习性,让菠菜成为了一个源远流长的糟粕。
这个时候,许多爱赌之人就说了,你看连古人都这么喜欢菠菜,为什么偏偏当代的法律禁止菠菜呢?
菠菜的危害想必每个人都清楚,但是如果你觉得古人对于菠菜是纵容的态度,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在古代刑法中,对于菠菜的严惩,远比现如今要来的更加严厉。比如说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经》里面就有这样的规定:“博戏,罚三金。”不仅仅只是如此,《法经》还规定:“太子博戏,则笞。不止,则特笞。不止,则更立。”也就是说太子菠菜不仅得挨鞭刑,超过三次就要连太子之位都被废除掉。在那个时代,太子哪怕是杀人都不可能会被废除,而玩个牌就要被废立,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除了菠菜的危害。
不管是春秋战国的《法经》,还是之后的《秦律》,接着从两汉到魏晋直至唐宋,各朝各代无一例外对于“菠菜”都有着严厉的法律惩戒,特别是对于官员的规定,轻则罚钱罚禄,重则免职免官。在唐朝的禁赌法律中还有一条成为后世借签金律的规定,那就是:“得利归己者,以赃款多少,准盗论。”也就是说你在唐朝菠菜,不管是自己开设赌场还是私人聚众,但凡赢钱的,都按偷盗论处。“
但是总的来说,唐宋之前的禁赌条令虽然各具特色,但也没有说完全禁止民间菠菜,只对赌钱的数目加以约束,而到了元明两代,特别是重典治国的明朝,朝廷禁赌之气更是严厉,朱元璋则直接下令抓获的玩家一律“解腕”,就是剁手。而到了清朝,在《大清律例·杂例》中,动不动就流放三千里啊,“建设”乌鲁木齐,“支援”海南则成为了对菠菜的惩罚。但是如果你问我韦小宝怎么回事?这个我也母鸡呦。
由此可见,虽然菠菜文化在中国已是历史悠久,但同时历朝历代,都对菠菜之风严加禁令。这不仅反应了菠菜的危害,也说明了哪怕是用重刑也要杜绝这个现象的决心。
正如《孔子家语·六仪》中,当鲁哀公问孔子,他听说君子是不菠菜的,有这件事么?孔子义正言辞的回答:“有”。